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华中科技大学第一届“小米青年学者”入选者风采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5-08 [来源]: [浏览次数]:

    华中科技大学“小米青年学者”项目是小米公益基金会在我校捐赠设立的公益项目,用于稳定支持在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鼓励他们潜心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小米青年学者”项目的顺利推行将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校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再添动力。2022年,我校共7位青年才俊入选“小米青年学者”,一起来看看他们风采吧!






孟旭辉


孟旭辉,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本科和博士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布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3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孟旭辉在科学计算中的深度学习方法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构建了融合多保真数据的神经网络方法,通过结合低保真数据与少量高保真数据,在高保真数据较少时依然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发展了用于求解含噪音数据微分方程正反问题的神经网络模型,该类模型能克服数据噪音带来的过拟合现象,同时也能量化解的不确定性区间;参与开发了两套用于科学计算的深度学习开源软件包DeepXDE与NeuralUQ,共被下载安装超过20万次。相关工作发表于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力学等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承担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张宽

张宽,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本科和博士均就读于清华大学。2019年博士毕业后在华中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22年1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

张宽在原子分子光物理和量子物理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曾利用低能量尺度的离子阱系统对高能量尺度的正反费米子散射过程进行了量子模拟;曾实现了4离子的全局纠缠门并用其制备了4离子的最大纠缠态;通过里德堡相互作用制备了称为“超级原子态”的单激发纠缠态。利用“超级原子态”,实现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单光子源与光量子逻辑门。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学术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周佳骏


周佳骏,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研究员。本科和博士分别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222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周佳骏主要从事面向光电子信息应用领域的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的研制,具有较丰富的工程经验。完成了能动光学应用领域的多层压电驱动器件的研制和工程应用验证,成功用于重大项目任务,实现了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的进口替代。开展了光机结构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工作,承担的某课题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望应用于下一代装备中。主持完成GF创新特区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5项,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

 


罗家俊

罗家俊,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本科和博士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博士毕业后在华中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22年7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罗家俊在新型发光器件以及硅基显示集成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解释自限域激子的发光新机理;通过引入CsPbBr3/Cs4PbBr6类核壳结构,实现了国际上器件性能最佳的真空法LED器件;成功制备出手机尺寸首款钙钛矿显示器样机;开发了新型稀土卤化物蓝光材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稀土发光材料的高效载流子电注入。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Nature Photonics等国际学术期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稀土专项”青年项目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



        

王浩宇


王浩宇,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本科和博士分别就读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邮电大学担任讲师、副教授,2022年1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王浩宇的研究方向是新兴软件安全,是国际上领先开展“软件欺诈检测”的研究者之一。首次提出“权限使用意图”的概念,研究成果被应用于信通院泰尔实验室的入网手机检测;提出了一套面向移动应用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移动欺诈检测系统,追踪刻画黑灰产链条;提出了基于多维度协同的智能合约语义分析和链上异常交易实时检测技术,揭露规模达数亿元的区块链新型数字货币骗局。多项工作成果发表于CCF-A类期刊会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多项项目。






昌毅


昌毅,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讲师。本科和博士分别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博士毕业后在鹏城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2022年3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昌毅长期从事多谱图像智能化信息处理方面的前沿基础应用研究,现为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青年骨干。昌毅从结构噪声/多维图像成像机理和表达机制入手,揭示了结构噪声图像分解复原机理,建立了混杂结构噪声紧致表达模型、多维图像降维保构表达模型,形成了多维高分辨率图像结构噪声复原理论,项目研究成果实现了面向多种模态/体制的成像系统混杂结构噪声复原,有效处理典型线/环/面状等结构噪声。相关工作发表于IEEE Trans系列顶级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







叶大蔚


叶大蔚,现为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研究员。本科和博士分别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2021年博士毕业后在上海海思技术公司从事研发工作,2023年1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叶大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射频接收机芯片中的无线抗干扰技术。曾提出一种基于CMOS器件非线性特性的幅域滤波技术,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将其应用于低功耗无线接收机芯片设计中;提出并设计了一款64通道全无线脑机接口芯片模组,分别获得了2019年中国工业博览会创新科技奖以及2021年上交会“十大人气项目奖”和“镇馆之宝”。相关工作发表于集成电路设计领域著名会议及期刊。